暑假过了大半,前几天一直刷到“x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这类短视频,以前我可能还会紧张一下,现在我双唇紧闭,鼻子使劲,发出一声:“哼”!
被这些视频搞焦虑的人,我看你是还没领教过暑假真正的可怕。
只有过来人才有的体会:暑假真正的可怕之处,是家长们要遭受“体力疲”、“精神残”和“钱包空”的三重暴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前两天早上七点,我从客厅的窗户瞥了一眼院子,虎躯一震——一个正在放暑假的八九岁的小女孩带着头盔慢悠悠骑自行车,爸爸一边打着哈欠、一边快步行走在女儿身后。父女俩就这么散漫的、毫无目的的在院子里溜达。
我家一年级的老大马上要放暑假了,我仿佛预见了自己的“悲惨”人生。
我向几位过来人取经,想采访一下大家有没有能让家长在暑假过后还能全须全尾出现的办法?我发现,当妈若干年后,大家对“家长如何活着走出孩子们的暑假?”这个要命题都盘出了自己的活路。
总体来说,就是钱交出去、“两眼一闭”。
舍不得钞票、就要累死娘
——Shuya,上海,家有4年级男孩
自从我家孩子二年级的暑假差点把家里毁了后,我暑假就坚持一个原则:花钱,把娃送出去!
之前的那个暑假,我们提前给小孩报一个为期两周的户外夏令营,让孩子回归大自然、解放老母亲两周。但我家那位曾经是“市级优秀教师”的奶奶来家里做客,老人家听说要让即将步入高学龄的孙子离家疯玩两周,瞬间不淡定了。
想当年,老太太凭借一己之力,把儿子和女儿鸡到了全国排名top 5的985。俩孩子,一个985一路念到博士、一个出国读博士,走到了“小镇做题家”的教育体系的最高境界。
“想要进好大学,那都是从小一张张卷子做出来、一个个夜熬出来的。你们现在对孩子这么放任自流,以后是要后悔的。”老太太痛心疾首。
当下,老太太决定不走了、回归教育第一线,要留在家里帮我们抓一抓班级排名一直中不溜的孙子。
我们那段时间刚换了房子、房贷陡升,加上我爸病做手术,给了小几万,资金确实不宽裕。我的小算盘是:有亲奶奶能帮忙看孩子省点钱挺好,恰好这位亲奶奶还懂鸡娃,赚到了。
于是奶奶上阵鸡孙。结果却是一个家庭差点被摧毁。
儿子本来翘首以待要和好朋友去夏令营放飞自我,结果行程突然被取消不说,还要天天被奶奶盯着刷题、做卷子、超前学。儿子一天当中的放风时间就是下午和晚上,分别去楼下的小区挖一个小时沙子、骑会自行车。
我和孩子爹每天下班回来,先听老的告状:“你儿子不服从管教”“单词拼写错误率高”“应用题错的一塌糊涂”;然后继续听小的嘶吼:“我什么要做这么多作业”“我为什么不能去夏令营”“我放暑假为什么不能出去玩”。
原本想让“市级优秀教师”带飞,结果让“市级优秀教师”带哭。
他爹安慰自己的教师母亲,我给儿子的情绪做安抚工作。单位上完班、我俩接着在家和俩祖宗斗智斗勇。夏令营的钱省了,保健品、褪黑素的费用剧增。
后来儿子“发疯”当面把卷子撕掉了,我才意识到:暑假有些钱是不能省的,那些省下来的钱会产生反噬,把爹妈啃得外焦里嫩。
最后,我果断订票,把老太太送走;转手又找了一个两周的夏令营,把儿子送走。
今年我在暑假提前到来一个月的时候,我就给孩子报好了暑假托班+一个传统的武术夏令营,在费钱和费妈之间,我还是选择前者吧。当妈的,可以为娃付出生命,但受不了和他24小时“捆绑”——亲生的也不行。
这世上没有花钱“打发”不出去的娃;如果有,就再多花几张钞票。
两眼一闭、爱咋咋地
——文清,广州,家有2年级男孩
我有一个家长群,不隶属于学校,它是小区及周边小区一些孩子年龄相仿的家长们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
上一周,有一位妈妈的孩子已经放假了,暑假才过了三天,这位妈的就绷不住了,开始在群里求救:
“孩子暑期完全放飞自我,早上不喊(就算喊了也不起来)能睡到11点,起来后就一天到晚玩手机,作业都是在我发火后才写一点,看着糟心。有没办法让孩子早起,做作业主动自觉?”
这位妈妈本想着向学霸、“过来人”取取经,结果变成了家长们跟风的集体大吐槽。
“我家女儿,十道笔算题,算了半小时,练习题的周围画满了可爱的花朵……”
“我家孩子秋季都要五年级了,每天干什么都要家长叫,从来不主动学习。我和他爹又不能打又不能骂,真是头疼死了。”
……
最后,有一个家庭以“儿子为了多玩一会游戏,把家里的钟表、家长手机上的时间调慢了一小时”而获胜。
旁人听着是好笑的牢骚,只有身在其中的家长们才懂,遇到这种每到暑假就会在放飞自我上突破极限的孩子,家长们真是“声音在笑、泪在飙”。
自从我亲历儿子去年过了一次暑假之后,我就悟出一个道理:爹妈暑假想活命,就得摆出两眼一闭、爱咋咋地的态度。
如果说,你平时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那么身处漫长的两个半月的暑假中,爹妈们得把两只眼睛都闭起来——我“看不见”、心不烦,我“看见了”也要假装看不见、劝自己心不烦。
落实在学习上就是,孩子能在暑假结束前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就行,“弯道超车”不要想、只会让爹妈很不爽;
吃饭上,孩子能维持生命体征就行,我们要学会安慰自己:多吃一口浪费、少吃一口“无罪”;
睡觉上,孩子只要不影响爹妈睡眠、能让我们第二天起来搬砖就行,逼孩子早睡早起,爹妈自己陪不起。
总之,家长“闭眼”不是为了推脱责任,而是为了让自己不动气、不动怒、不动粗,保持情绪稳定,给孩子一个精神健康的暑假。
少跟风、不勉强
——Mandy,上海,家有3年级女儿
一到暑假,总有家长爱娃心切,想要带孩子旅行、亲子游、全家游……世界那么大,妈妈想带你去浪一浪。感觉不出去一趟,不去远点的地方都对不起孩子。
之前我抱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一到孩子暑假,我就拖着行李箱带着娃去浪。我和老公一年的年假,基本都耗在暑假上了。我和他爹每次都是出门匆匆忙忙、回来人仰马翻、然后一刻不停地接着搬砖。
沉浸式体验身心俱疲。
所以,这个暑假我决定放过自己。
我看过好多育儿文章,它们会给你分析带孩子旅行的N重意义:从享受大自然、体验不同生活到刷新认知体系、建立新的知识单元。我绝对认可!
但不爱(带娃)旅行的家长也别勉强自己、或者盲目跟风。尤其是要一直搬砖的家长,好不容易得空休息一下,就地好好修养身息、安顿自己疲惫的肉与魂。
在假期带娃旅行这件事上,我现在秉持着“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宗旨:
不主动——不主动提起带娃旅行这件事;
不拒绝——如果孩子或他爹提起,那我也不会表示反对;
不负责——谁主张、谁负责、谁张罗、谁执行。
我认为,带孩子体验一次好的旅行的前提是,家长自己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状态。说白了就是经济允许、身体倍儿棒、精神昂扬、夫妻俩能合作无间。
否则,当你像唐僧师徒一样历经辛苦带孩子去远方兜一圈后,你认为他品尝了夜的巴黎、踏过下雪的北京、拥抱了热情的岛屿、恋恋不忘记忆中的土耳其;到头来,你发现孩子最爱的项目还是去楼下小区里和小伙伴们挖沙子、在嬉水池里和你泼水玩。
你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终将成为迷失在地图上的一道短暂光阴。当然,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自己能玩的开心也值得,但多数当爹妈的在旅行的路上都忙着操心和生气,能体验到的快乐太有限。
从“弯道超车”到“爱咋咋地”,
背后发生了什么?
过去放暑假,家长总想给孩子“规划”点什么,希望孩子能实现“弯道超车”,再不济也能查漏补缺、夯实基础。
现在,我身边的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暑假态度发生了变化,内核以“随意”、“放松”、“佛系”为主。发生这种变化,当然与家长有点“卷不动”了、看开了有关。
这两天我看到网上有博主说起自己三年级的孩子卷PET考试的话题,结果网友们非但没有“虚心取经”,还纷纷留言“泄气”:
言下之意就是:你卷你的、我躺我的,孩子成绩好不好全看命。
格局完全打开了。
确实,当妈越久,就越会发现,“鸡娃”、“弯道超车”、“抢跑学”这些家长们曾经在暑假热衷投入、并劳命伤财的活动,“红利”最终会在孩子4年级时开始消失;甚至这些孩子还会因为赶着学,在社交和情感方面偏弱。
比如,这些孩子显示出了比同龄人更明显的叛逆行为,且情感脆弱;结婚成家后婚姻不幸福的机率远高于平均值;犯罪率是从小游戏玩耍、没有提早学习知识的孩子的3倍。[1]
作为家长,我们确实有必要考虑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是不是只有“鸡娃”这一个选择?
在《妈!这是我的人生》这本书里,一位曾积极致力于“鸡娃”的妈妈得出的反思是:做父母的一定不要瞄准分数鸡娃,要鼓励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所谓“幸福的普通人”,就是能够找到人生支点的人。这个“支点”不应该是成绩、分数、工作成就、名声威望等一切可以被量化的和横向比较的事物;而是能够让孩子拥有寻找快乐和幸福的能力,这是孩子一生勇敢生活的力量源泉,也是孩子一生最坚固的盔甲。
当我们帮助孩子找到了他的人生支点、找到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们就不会总是盯着别人家的孩子“鸡”自己的娃;我们可以优雅地恭喜别人家孩子取得的成绩,也可以开心地为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骄傲。
相较于鸡飞狗跳的“鸡娃”来说,这可能是我们家长能给孩子们的更好的家庭教育。
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
参考资料丨
[1] Weikart, D. P. (1971).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for Intellectually Subnormal and/or Culturally Different Children. High/Scope Educ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Ypsilanti, Michigan.
关键词: